• 陶铸:做松树一样的人

  • 发布时间:2021-05-09 00:47 | 作者: | 来源:永州信息港 | 浏览次数:
    火币网
  •     红网时刻5月7日讯(祁阳站记者 谭俊杰 陈建民 陶冶)陶铸出生于祁阳潘市镇石洞源陶家湾村,在这里,他萌发了最初的救国救民的梦想。为了追寻革命理想,他离开家乡,奔南走北,从此将一生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也让松树的风格永远长存下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是松树的风格,也是陶铸同志生平的写照,1908年,陶铸同志出生于祁阳县潘市镇石洞源乡下院子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他奔赴广州,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从此开启了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今天我们就来到了陶铸同志的故乡,一起来探寻他革命梦想发生之地。

        陶铸故居是一处典型的湘南山区农家居民院落,砖木结构,由一正两横和一栋杂屋组成,前坪后院呈"凹"字形布局,房屋唯一的点缀就是周围青翠的松树。这里是众多游客节假日必来的瞻仰之地,络绎不绝的游客让静谧的村庄增添了些许多热闹。

        潘市镇陶家湾村村民 陶际意:我当时是住在他(陶铸)隔壁,只有一墙之隔,他的屋其实不是他的屋,是他的哥哥陶自强建的房子, 那是洋房子,屋是建得蛮好,当时在我们这里算是一流的。

        后人经常缅怀伟人的地方并非陶铸故居所在地,真正的故居其实在"水底下"。60年代国家修建水库,陶铸同志支持家乡水利建设,带头将老家的房屋搬迁、祖坟迁移,故居从此成为水下泽国。

        陶家湾村村民陶际意:陶铸是毫无顾虑,没有顾忌,说拆就拆了。他就说人民的利益最重要,只有一条,鸟要一个窝,最后就帮这些老百姓重新建房,重新修,就建得高一点了。

        1963年,石洞源水库建成之后,解决了周边老百姓农田灌溉、人畜饮水问题,陶铸还从广东调来一台发电机,利用余水发电。

        陶家湾村村民陶际意:1963年我们就用发电机发电了,1964年,我在潘家埠读初中了,我记得我们这个学校就有电灯了,这是陶铸赠送的。

        虽然十几岁离家,但陶铸同志一直心系家乡,曾经三次回到祁阳。1960年回到家乡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遭受大面积旱灾和其他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公社食堂难以为继,断炊断粮比较严重,看到当地老百姓一个个得水肿病,陶铸当机立断决定解散食堂。

        陶家湾村村民陶际意:散了以后,他又从广东调米回来,平均每人加五斤大米,到62年,我们这边连(庄稼)种子都没有了,就从广东调来一车的红薯藤过来,发给老百姓种,从那时,生活就逐渐好了起来。

        追忆陶铸同志投身革命、报国为民的光辉历程,切身感受到他执着追求革命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熠熠闪光,激励后人不断奋进。

        陶家湾村支书刘黑生:现在陶铸故居已成为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打卡之地,每逢节假日游客如织,人山人海。我们村里抓住在这个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文旅,振兴乡村,带领群众奔小康。

        伟人已逝,风范长存,陶铸同志这种"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松树风格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精神品质,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祁阳广大干群坚持学习陶铸同志的高尚品德,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前进的动力。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