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经开区“自我革命”:以亩均效益改革破发展空间之限

  • 发布时间:2022-03-13 01:17 | 作者: | 来源:永州信息港 | 浏览次数:
  •   中新网湖南新闻网3月9日电 (记者 唐小晴)实施亩均效益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赋能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9日,长沙经开区召开“改革再出发·亩均论英雄”亩均效益提升动员大会。

    亩均税收领跑企业榜单公布。蒋炼 摄   长沙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2000年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0年9月,长沙经开区以47.17平方公里成为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中实施范围最大的区块,进入“两区”叠加时代。据商务部公布的2021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长沙经开区实现高位晋级,在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14位。

      目前,园区工程机械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无人化、智能化转型,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进军步伐,数字经济、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不过,历经30年发展,长沙经开区迎来新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目前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影响供应链产业链生产,园区内部,工程机械产业周期性下行初显、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产能等问题亟须解决。

    长沙经开区召开“改革再出发·亩均论英雄”亩均效益提升动员大会。蒋炼 摄   另一方面,随着园区发展壮大,长沙经开区实际开发面积已远远超过设立之初的规划批复面积,与大多数国家级开发区一样,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要素趋紧等堵点难点。

      对此,长沙经开区以提升“两区”亩均效益、盘活低效用地为切入点,启动“亩均效益”改革,撬动高质量发展。

      “亩产”本是农业术语,这一概念被引入工业,是为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产出效益。从“数量论英雄”到“亩产论英雄”,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企业,让一块地从“低产”到“高产”,就必须“精耕细作”,算好亩均效益账。

      在园区,也涌现出了一批土地“含金量”高、发展效益好的工业企业。位于长沙经开区的索恩格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起动机和发电机技术及服务供应商。

      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索恩格长沙基地曾创下亩均产值超过400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180万元的湖南工业企业最高纪录。公司总裁孙国忠介绍,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亩产效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必选项。

      长沙经开区德普·企业公元是亩均效益先行先试者。“通过提升亩均效益,内部形成产业集群,优质企业也自发向园区聚集。”德普·企业公元负责人说,目前,德普·企业公元共入驻企业120家,亩产税收高达约90万元,形成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产服务业为主导的三大集群。

      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源,提升亩均效益,既是园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现实需要,也是践行“强省会”战略、盘活存量资源、赋能园区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

      据了解,长沙经开区将通过三年行动,实现“两区”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提高30%以上;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至3.5%以上;创业基地(含经认定的小微园区)成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产业平台。

      受印刷行业结构性调整影响,园区的湖南汉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效益受影响,急需一次“革命”。“亩产效益改革”让其看到了希望。“这次改革是二次创业的机会,我们准备把现有32亩土地改造为一个全新小微企业产业园区。”汉升机器负责人说。

      “真正实现低产变高产、寸土产寸金!”长沙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要强化服务导向,按照产业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为科技含量高、亩均税收多、占地少的项目提供用地空间和优质服务,同时采取“市场化、差别化、数字化、法治化”的措施,倒逼企业通过实施“腾笼换鸟”、厂房“上天入地”、技改“见缝插针”等方法,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完)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