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手“运算”变城计——记株洲市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 发布时间:2020-11-07 05:32 | 作者: | 来源:永州信息港 | 浏览次数:
  • 高手“运算”变城计

    ——记株洲市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崔 林 李永亮

    日前,中国环境报社、中华环保基金会授予株洲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称号。这是株洲“荣誉册”里新添的一张城市“金名片”,它闪亮而沉甸,凝聚了400万株洲人对生态文明的无限向往与勇于追求。

    从“污染城市”到“绿水青山典范”,株洲市靠的是精算、细算“加减乘除”,并坚持一干到底。

    除法:舍弃沾灰的GDP

    根治污染,必除“病根”。近年来,株洲大力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冶炼、化工、煤炭、钢铁、建材等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670多家、畜禽养殖场1550多家。

    清水塘老工业区曾占株洲工业产值近半壁江山,但污染严重,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市长阳卫国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努力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至2018年底,包括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株洲冶炼厂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

    老区重生,生态重塑。与2012年相比,株洲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万元GDP能耗累计降幅3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48%。

    减法:营造清秀的环境

    历经污染之苦,株洲更能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近年来,该市在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上全面发力,成效显著。

    通过空气指标“一毫克一毫克”地抠,积极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2019年,株洲市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80天,空气综合指数连续6年实现“五连降”,留住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美景。

    通过河流水体“一条一条”地清,狠抓源头防控治污染、重点区域攻难关、生态治理提质量、体制创新聚合力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2013年的89%上升到2019年的97.32%,湘江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留住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

    通过污染场地“一寸一寸”地治,全力加快土壤修复、严控新增污染。近年来,株洲全面实施醴陵潘家冲铅锌矿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等一大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修复治理土壤27.64万平方米,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留住了“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美景。

    乘法:培育绿色的动能

    以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为机遇,株洲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 “四新经济”,打造中国动力谷,一大批企业加速入驻,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持续涌现,加速培育新动能。

    近5年来,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引进企业1126家,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73个,形成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轨道交通等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等五大新兴产业,陶瓷等两大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体系。

    2019年,在近300家企业关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和0.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省第二个跨越200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增幅居全省第一,成功实现稳增长和优环境“两不误” ,中国动力谷挺起株洲发展脊梁,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绿色发展方式成为株洲发展“主色调”。

    加法:创造诗意的生活

    城市如何才能更美好?株洲的答案是:诗意栖居。

    从实施“十大公园十大湖、一江八港六走廊”,到云峰森林植物园、轨道城中央公园、枫溪公园等新城市公园建设的加快推进,再到小游园、社区公园和绿化特色街道等绿化不断提质,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同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深入推进,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宅边植树造林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2.1%,秀美山水跃然眼前。

    此外,“城铁+公交”“城际+城区”“公交+慢行”等绿色舒适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服务百姓生活。“拒绝野味”“光盘行动”等成为株洲人的新时尚。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习惯和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座“绿城”迎面而来,一座新城阔步而前。

  • 相关内容